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TVBS
民調中心(2005)。全省教育政策與九年一貫教育調查。檢索日期:2010.11.15。取自http://www.tvbs.com.tw。
丁秋娟(2004)。台北縣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三重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尹邦智(2005)。空服員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縣。王仁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業壓力、父母期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王天威(2005)。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水文(1994)。臺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王宗吉(1999)。台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王美芬(1993)。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王淑女(1995)。台北市青少年休閒活動與休閒資源規劃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
發展考核委員會,台北。
王淑卿(2004)。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王琦瑜(2007)。台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需求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王蓁蓁(2000)。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朱士祈(1988)。國中生的生活與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市。
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行政院主計處(2010)。臺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2010年10月9日。取http://www.dgbas.gov.tw/Data/5231843771.doc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8)。青少年從事之休閒活動調查報告。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市:作者。
何忠鋒(2008)。國中生課後補習對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的影響。運動教練科學第11
期,頁81~90。
何福田(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余
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119-147。
余
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余
嬪(1995):青少年之休閒活動狀況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0,122-125。
吳
綿(1994)。正視青少年的休閒活動問題。台灣教育月刊,523,33-34。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呂建政(1994)。展開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
李三煌(2004)。台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兒童休閒參與、休閒認知、休閒態度的現況。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李凰慈(2006)。高中職學生休閒參與及課業壓力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高中職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沈易利(1995)。台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桃園。沈易利(1999)。台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4,319-370。
汪美伶(2010)學校相關壓力對國中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內控信念之調節角色。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1-33。
汪敏慧(2008)。為什麼要上學?三位評瀕輟生的改變歷程,諮商輔導學報,高師
輔導所刊,19。
沐桂新(1995)。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探討。學生輔導雙月刊,39,38-43。
周維敏(2004)。台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活動之阻礙與滿意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周麗玉(2001)。多元入學方案不等於基本學力測驗。師友,92(2),15-19。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林東泰(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8,41-91。
林東泰(1997)。休閒教育與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俊賢(2007)。台東縣國中學生補習教育與心理幸福關聯性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林亮岑(2001)。國中保護與危險因子及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建地(民85):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台北市。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洪志忠(2007)。澎湖地區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孫慶國(1995)。青少年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市: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
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台北市。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6)。觀光休閒產業地方化推動模式之探討。觀光研究學報,2(1),1-12。
高俊雄(1999)。臺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桂魯,台北市。
高俊雄(2000)。休閒相關概念。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高樹藩(1999)。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涂柏原(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式。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涂淑芳(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Gene
Bammel,& Lei Lane Burrus-Bammel
原著,1992出版)。台北:桂冠。
崔珮玲(2004)。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2000)。臺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漢文書局。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張文騰(2004)。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張永朋(2006)。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2。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為例。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坤鄉(1991)。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60,129-169。
張春興(1987)。心理學。東華社會科學叢書,472-485。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振成(2001)。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的評議。師友,404,19-22。
張瑞璋(2006)。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曹天瑞(2002)。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台北。曹以樂(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許定邦(2002)。高中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許雅婷(2007)。台北縣板橋區國小學童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阻礙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許義雄(1985)。青少年之休閒生活。當前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學術專題研究,第13,691-698。
許義雄(1988)。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郭文聰(1992)。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郭晏婷(2001)。台東師院學生休閒喜好與休閒行為之研究--檢證
Bourdieu
文化資本論。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郭進財(2006)。學生課業壓力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以南華大學學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23-34。
郭靜姿(1986)。壓力調適對國中資優生及其前段班學生心理調適之影響。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郭靜晃、羅聿廷(2002)。青少年休閒阻礙分析及輔導策略之研究。華岡社科學報,16,11-17。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陳怡靖、鄭耀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桃園縣。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陳香菁(2006)。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陳香蘭(2001年,2月13日)。實施週休二日學生照樣K書。聯合晚報。
陳素惠(2004)。原住民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陳高彬(2006)。宜蘭縣國中學生課後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陳筱瑄(2003)。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彰儀(1989)。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50-53。
陳肇華(2009)。城鄉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及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德海(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探討。台灣體育,87,52-58。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陳麗娟(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與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陸
光(1987)。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曾英三(2005)。高中生刺激尋求與課業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國立豐原高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游正芬(1999)。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黃壬要(2004)。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黃金柱(1985)。體育社會心理學。師大書苑,台北。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淑馨(1992)。臺北市參加「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學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身心健康與班級氣氛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黃德祥(1991)。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五南,台北市。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楊朝旭(2004)。高中生知覺家庭氣氛、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與其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楊登雅(2002)。休閒阻礙階層模式之驗證-以Crawford
& Godbey
之休閒阻礙三因子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楊瑞蓮(1976)。大專院校學生休閒時間與休閒活動現況。大專體育總會六十五年度體育學術專刊,195-244。
楊瑪利(2003)。教改,為什麼天怒人怨。天下雜誌,283,66-74。
楊燕餘(2006)。澎湖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溫密欣(2008)。高雄縣某國中生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葉文玲(2007)。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鄒浮安(1998)。高中分散式、集中式數理資優生與普通生在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比較研究。雄中學報,1,317-343。
趙元芝(2008)。國中學生網路休閒行為、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中縣立清水國中為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趙善如(1995)。我不要黯淡無光的青春期-談青少年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39,92-97
趙碧華、闕漢中(1997)。家庭對青少年生活型態建構之影響。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81-212。
趙麗雲(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2(4),36-44。
劉
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蔡素美(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鄭秀足(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臺北:心理出版社。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盧英娟(2001)。高職學生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輔導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水里商工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賴溢宏(2005)。彰化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課後運動動機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鮑敦珮(2002)。中部地區青少年選擇休閒場所之相關因素實證研究-以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謝淑芬(2001)。已婚職業婦女與全職家庭主婦對休閒活動參與阻礙與阻礙協商策略差異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2),63-84。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顏妙桂(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桂魯。
嚴祖弘(2001)。從休閒輔導建立青少年人生視野。輔導通訊,66,1-4。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蘇瓊慧(2004)。台北縣國中生休閒參與及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二、英文部分
Armacost,
R. L. (1989). Perceptions of stressor by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4(4), 443-461.
Armacost, R. L.(1989).
Perceptions of stress by high school student.
Journal of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18760)ASP
Brent,
J.R.(1975).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7,128-140.
Copeland, E. P.
(1993). Stress and coping efficacy during
adolescence. Unpublished,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Copeland, E. P.(1993). Stress and
coping efficacy during adolescence. Paper
Presented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Crandall,R., &
Slivken,K(1978).Leisure attitude and their
measurement. In S. E. Iso-Ahola, Social
psychological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261-284.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2),
119-127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4),
309-320.
Dattilo, J & Murphy, W.
D.(199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Driver, B. L. (1989). Applied
leisure research: Benefits to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s and their respective roles. United
States: Venture Publishing.
Eagly, A.,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Edginton, C. R., Jordan, D. J.,
Degraff, D. G., & Edginton, S. R. (1998).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2nd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Estrem-Fuller, N. E.(1990).
Attitude of adult toward leisure: A life span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Greening, L., &
Dollinger, S. J. (1993). Rural adolescents
perceived personal risks for suicid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2, 211-17.
Hancock,
J. E. (1991).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Databas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AAC9203848).
Helms,
B. J. (1996). School-related stress: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5409).
Humberg,
B. A.(1981). Early adolescence: A specific and
stressful stage of the lifehypothesized stress
buffering rol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problem solving.
Iso-Ahola,S.E.(1980).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203-215.
Jackson, E. L., & Searle, M.
S. (1985). Recreation non- 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Michael , G. G., & Blazey,
M.(1983). Old People in Urban Park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9-44
Nash,
J.B.(1953).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Dubuque, lowa: William C.Brown Company
Publisher,p.89.
Neulinger ,J .(1974).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participation: Concepts and models.
Loisir et ociete/Society and
Leisure,8:693-707.
Ragheb, M. G., &
Br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14(2),
155-167.
Ragheb,M.G.,& Griffith,C.A.,1982,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 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 pers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4(4),295-306.
Ranjita, M. C., &
Michelle, M. (2000).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16(1),
41-51.
Shivers, J. S., 1967,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recreational service, New York: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