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書籍部份
1.1古文書籍
1、唐‧卜則巍,1989,《雪心賦》,台灣:竹林書局。
2、唐ㆍ慧琳,《大正藏ㆍ密教部》,第十八冊No.
910、No.
911。
3、明ㆍ尹一勺,1994,《地理四秘全集》台灣:武陵出版社。
4、明‧江慎修,1991,《河洛精蘊》,台灣:宏業書局。
5、明ㆍ沈新周,
1985,《地理探原》,台灣:集文出版社。
6、明‧來知德,1972,《來註易經圖解》高雄:立文出版社。
7、明ㆍ周
繼,1993,《圖說陽宅大全》,台灣:進源書局。
8、明ㆍ計
成,《園冶》。
9、明ㆍ趙九峰,1993,《地理五訣》,台灣:竹林書局。
10、明ㆍ余斗象,1989,《地理統一全書》,台北:大吉祥出版社。
11、清ㆍ箬冠道人,1790,《八宅明鏡》,台中:瑞成書局。
12、清ㆍ趙玉材,1786,《陽宅三要》,台北:武陵出版社。
13、清ㆍ萬年淳,1993,《周易圖經廣說》,台灣:老古文化事業。
14、清ㆍ董德彰,《董公選要覽》,光緒戊戌夏淛江官書局校刊。
1.2翻譯書籍
1、Christian
Norberg-Schulz諾伯舒茲原著,1995,施植明譯《場所精神》台北:田園城市。
2、Needham,Joseph,1985,《中國科學之基本觀念》,Science
of Civilisation in China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陳舜政譯,台北:台灣商務。
3、Rossbach
Sarah,李煥明譯,1988,《風水:中國的方位藝術》,台北:明文書局。
4、S.基提恩著,王錦堂、孫全文合譯,《空間、時間、建築》,臺隆出版社。
5、Vitruvius著,林建業譯,1999,《建築十書》,國立編譯館:洪葉文化。
6、渡邊欣雄,索秋勁譯,楊昭校,2000,《風水.氣的景觀地理學》,台北:地景公司。
1.3出版書籍
1、丁俊清,1999,《中國居住文化》,台北:洪葉文化。
2、王
天,1984,《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文物出版社。
3、王玉德,1994,《神秘的風水》,台北:書泉出版社。
4、王其亨,1995,《風水理論研究(一)》,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5、王其亨,1995,《風水理論研究(二)》,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6、王貴祥,1998,《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7、王德薰,1976,《山水發微》,台北:王德薰。
8、矢建國,1995,《易居天地─氣與水的原理》,台北:明文書局。
9、艾定增,1999,《風水鉤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10、宋紹光,1992,《家居好風水》,台灣:笛藤出版社。
11、李子源,2004,《台灣龍穴》,益群書局。
12、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遠流出版社。
13、何曉昕,1985,《風水探源》,博遠出版社。
14、邱博舜,1995,《空間、力與社會.從「天圓地方」的觀點看「八宅」的操作》,黃應貴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杭辛齋,1985,《易學妙理要訣筆談》,靝巨書局出版社。
16、周建男,2000,《陽宅科學論》,台北:國家出版。
17、林會承,1995,《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藝術家出版社。
18、俞孔堅,1998,《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19、俞孔堅,1998,《生物與文化基因上的圖式》,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20、徐明福,1993,《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台灣:胡氏圖書。
21、梁思成,2001,《中國建築史》,香港:三聯書局。
22、梁思成,1996新訂清式營造則例及算例》,台北:明文書局。
23、陳久金、楊怡,1996《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陳文德,2002,《數位易經》,遠流出版社。
25、陳夢國,1993,《中國絕學》,金陵文化。
26、黃有志,1998,《從民生主義觀點看傳統風水與環境保護的當代詮釋及實証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27、程建軍、孔尚林,1998,《風水與建築》,淑馨出版社。
28、趙景羲,1994,《玄空紫白訣》,育林出版社。
29、楊維傑,1986,《針灸經穴學》,樂群出版社。
30、楊藏華,1993,《地理乾坤國寶》,武陵出版社。
31、漢寶德,1998,《風水與環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32、劉克蘇,2002,《大全若缺-全息觀縱覽與沉思》,人民文明出版社。
33、劉
岱,1982《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259-346。
34、談養吾、陳世範編篡,《地理辨正白話注釋》,集文書局出版社。
35、韓可宗,1995,《景觀風水理論基礎》,台北:地景出版。
36、韓增祿,2002,《易學與建築》,大展出版社。
37、嚴
正,1997,《儒學本體論研究》。
38、鐘義明,1992,《玄空地理叢譚》,武陵出版。
39、羅竹風,1990,《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六冊。
40、Forman,R.
and M.,Gordron,1986“Landscape Ecology”,John
Wiley & Sons, Inc。
二、學位論文部份
1、王參賢,2002,《中國傳統陽宅風水思想初探》,南華大學碩論。2、江達智,2003,《先秦兩漢的擇居文化與風水術之形成》,台灣師範大學博論。3、邱上嘉,1990,《台灣一般傳統木構造民宅營建技術的多樣性研究-以嘉南平原地區匠師訪談為例》,東海大學碩論。4、李盛沐,1994,《台灣閩南傳統建築營建設計程序之研究》,台科技大學碩論。
5、林瓊婉,2002,《陽宅天醫方與人體之互動關係》,南華大學碩論。6、胡肇台,2003,《中國風水在建築選址定向之應用》,高雄第一科大碩論。
7、張宇彤,2001,《金門與澎湖傳統民宅形塑之比較研究以營建中的禁忌儀式與裝飾論述》,成功大學博論。8、張瓊方,1999,《臺灣傳統漢式厝、屋空間名稱之研究》,中原大學碩論。9、鄭全雄,2001,《論易經風水思想與傳統建築及景觀環境規劃關聯性之探討》,臺灣大學碩論。10、劉佳鑫,1987,《陽宅形法中幾個主要的觀念》,中原大學碩論。11、賴仕堯
1993,《由論述構造與空間實踐的角度研究台灣區域與城市空間》,臺灣大學碩論。
12、盧圓華,2000,《中國民居建築知識論--明清時期「主.匠興造」的理論研究》,成功大學博論。13、謝其安,2003,《八宅法對宅運指向之研究》,逢甲大學碩論。三、期刊雜誌及研討會部份
1、王士峰,《中國風水文化基因之研究》。
2、王麗心,2000
,《佛寺與自然生態》,圓光新誌 ,第51期
。
3、古立秀‧吳國凱,2001,《中國傳統建築生態學的現代科學內涵》,科技進步與對策雜誌,第18卷第8期。
4、郭卜樂,1999,《地理方位與養生及其啟示》,三圓生活導刊,第6期。
5、《民居與社會文化》,雅砌月刊7,成大建築p
20。
6、黃有志,1998,《傳統風水觀念與現代環境保護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九期。7、黃有志,1999,《傳統風水的當代詮釋:民俗風水與環境風水》,高雄師大學報,第十期。8、黃淑清,1989,《淺析義芳居古厝與臺灣傳統民宅》,臺北文獻,p47-86
。
9、陳進國,2002,《民間通書的流行與風水術的民俗化-以閩台洪潮和通書為例》,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4期,蘭台出版社。
10、劉
岱,1982,《中國文化新論-科技篇:格物與成器》,台北:聯經。
11、關華山,1970,《台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第49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2、鐘健夫,1984,《自然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瑰寶》,科學之春,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