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巿: 幼獅。
王桂櫻(2008)。一位子宮切除患者的手術全期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人文與科學,7(6),129-136。王智弘(2007)。電話諮商之探討。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08。擷取日期2011年6月6日,網址:http://www.heart.net.tw/208-1.html
王智弘、楊淳斐(2006a)。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運用。輔導季刊,42(1),1-11。擷取日期2011年6月6日,網址:http://www.heart.net.tw/199-1.htm
王智弘、楊淳斐(2006b)。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應用:新的觀點。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199。
朱元祥、林燕卿(2008)。性與溝通(Sex communication)。臺北市:幼獅文化。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 : 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Neuman, W. L., 1997)。
朱順華(2009)。運用PLISSIT模型對女性低位直腸癌術后性功能障礙的護理。實用臨床醫藥雜志,5(6),3-4。
何春蕤、曹文傑、王文卿(2009)。2008年兩岸三地華人性權報告。華人性權研究-創刊號。
吳寶嘉、林素妃、陳靜儀(譯)(2008)。性別諮商與心理治療。臺北市 : 心理。(Gilbert, L. A., &; Scher, M., 1999)。
李金泉(2010)。易學易用SPSS PASW 統計分析實務(2版)。台北縣,全華圖書。
李茂興、吳柏毅、黎士鳴(譯)(2002)。諮商概論。臺北市:弘智。(McLeod, J., 1998)。
李選、徐麗華、黃曉黎(1997)。性諮商的應用及展望。護理雜誌,44(3),61-67。阮芳賦(2002)。性的報告:21世紀版性知識手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阮芳賦(2008)。推薦序-談性說性。載於朱元祥、林燕卿著,性與溝通(Sex communication)(頁2-3)。臺北市:幼獅文化。
阮芳賦(2010)。性與社會文化:性學和社會中的性愛。台北:巨流。
阮芳賦(2011)。性學的發展及其分期﹝電子版﹞。性學研究 Studies in Sexuality,2(1),79-91。
阮芳賦、吳敏倫(2011)。世界華人性學家協會-性教育師性諮商師性治療師執照班課程講義。高雄:WACS性健康促進研究委員會,未出版。
阮芳賦、林燕卿(2003)。人類性學。台北市:華騰文化。
林婉婷、林麗嬋(2004)。機構失智老人之性照護。長期照護雜誌,7(4),317-326。林義男、陳淳文(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臺北巿:巨流。(Weber, R. P., 1989)。
林鈺諺(2004)。態度性評量工具中文化之實證研究-以性自我概念工具(MSSCQ)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新北市。林蕙瑛(2005)。諮商實務中的女性情慾自覺。台灣性學學刊,11(1),61-76。林豔辰、蔡淑美、李淑桂(2011)。照顧一位完全性胸髓損傷個案復健過程之護理經驗。中山醫學雜誌,22(3),329-340。
林純真(2011)。PLISSIT模式應用在心智障礙者性議題之啓示。臺灣性學學刊,17(2),53-68。
社團法人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2012)。100年度全國生命線求助個案統計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9日。網址:http://www.life1995.org.tw/index.asp
邱淑鈴(2010)。護理學生性健康照護知識態度與技能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新北市。邱德才(2001)。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臺北市 : 張老師文化。
師宏詞、張松山、吳曉彬(2005)。心因性陰莖勃起功能障礙的診治 --附75例報告。中國性科學,14(7)。
晏涵文(2011)。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2版。臺北市:心理。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2010)。全省諮商機構。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9月21日。網址:http://www.goh.org.tw/inner_child/Lisen/page/TCC.doc
張紹勳(2007)。研究方法-精華本(二版)。臺中市 : 滄海。
張龍雄(譯)(1992)。性關係社會學。出版社:遠流。(Andre Morali-Daninos., 1982)
連廷嘉、徐西森(2004)。諮商歷程中諮商員口語反應型式及當事人反應行為之分析探究。中華輔導學報,15,1-38。郭文華(2012)。精神科住院病患性健康照護情境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新北市。陳若平、張祐綾等人(譯)(2007)。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 : 湯姆生出版。(Rubin, A., &; Babbie, E. R., 2005)。
陳嘉琦、鍾聿琳(2008)。子宮頸癌婦女之性諮商作者。源遠護理,2(1),17 -22。彭欣婷(2012)。我國單親婦女就業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桃園縣。彭增軍(2012)。媒介內容分析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彭曉輝(譯)(2006)。性健康促進行動方案建議:區域磋商會議紀要。赫希菲爾德性學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12 年7 月20日。網址:http://www2.hu-berlin.de/sexology/CHT/PSHC/Index.htm
智邦公益館(2010)。全省諮商機構。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9月21日。網址:http://www.17885.com.tw/life/index.asp#top
湯雯倩、吳海根、劉毅(2006)。運用PLISSIT理論對盆腔根治性手術的患者進行性醫學干預。實用癌癥雜志,21(6),632-643。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 師大書苑。
楊素琴、吳淑芬、傅家芸(2007)。照護一位未婚行子宮切除女性之經驗。領導護理,8(1),78-86。楊素蘋(2005)。護理人員性知識、性態度與處理性問題的自信程度之探討-以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楊慧滿(2007)。男性脊髓損傷者的性需求及性滿足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鄔佩麗、黃兆慧(2006)。諮詢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劉淑慧、田秀蘭、陳淑琦、張勻銘、黃莉惟、廖書糸堇、陳慧甄(譯)(2009)。諮商研究法(三版)。臺北市 : 新加坡商聖智學習。(Heppner, P. P., Wampold, B. E., &; Kivlighan, D. M., 2008)
劉智如(2012)。精神科護理人員性健康照護知識與態度測量工具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新北市。樊雪春、樊雪梅、凃冠如、樊蓉(2009)。諮商輔導學辭典。臺北市 : 五南。
歐麗玲(2006)。精神科護理人員提供性健康照護實務經驗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新北市。蔡麗雅(1999)。泌尿科護理人員提供病患性衛教面臨的問題及需要的協助。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新北市。鄧慶華(2002)。脊髓損傷者的性諮商。護理雜誌,49(1),66-70。蕭高明(2007)。一次單元諮商模式在電話協談的應用。全球心理衛生E學刊,試刊號第2期。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11。擷取日期2007年8月26日。網址:http://www.heart.net.tw/epaper/p211-1.htm
閻沁恆(1967)。傳播內容之定量分析與定質分析,新聞學研究,1,305-324。戴春慧(2011)。精神科護理人員性健康照護實務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精神分裂症病患之性健康照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新北市。謝美惠(2010)。性健康照護實務能力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新北市。謝瀛華(1986)。性心理手冊:在國內第一本探討兩性的專書。臺北巿 : 遠流。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二、英文部分
Annon, J. S. (1975). The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sexual problems: Brief therapy. Honolulu: Enabling Systems.
Bonierbale, M. (2009). From sexual difficulties to sexual dysfunctions (SD). Sexologies 18, 10-13.
Christensen, B. S., Grønbæk, M., Osler, M., Pedersen, B. V., Graugaard, C., &; Frisch, M. (2011). Sexual Dysfunctions and Difficulties in Denmark: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0, 121–132.
Krippendorff, K. (2004).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2nd ed.).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Neuendorf, K. A. (2002). 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Ne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7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Rosenfield, M. (1997). Counselling by telephone. London: SAGE.
Rubin, A., &; Babbie, E. R. (2008).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Belmont, CA: Thomson/Brooks/Cole.
Schreier, M. (2012).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practi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Slaikeu, K. A., &; Willis, M. A. (1978). Caller feedback on counselor performance in telephone crisis intervention: A follow-up study. Crisis Intervention, 9, 42–49.
Stein, D. M., &; Lambert, M. J. (1984).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apist experience and outcom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4, 127–142.
Taylor, B., &; Davis, S. (2006). Using the Extended PLISSIT model to address sexual healthcare needs. Hursing Standard. 21(11)35-40.
Taylor, B., &; Davis, S. (2007). The Extended PLISSIT Model for Addressing the Sexual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 with an Acquired Disability or Chronic Illness. Sex Disabil 25, 135-139.
Watson, R. J., McDonald, J., &; Pearce, D. C. (2006). An exploration of national calls to Lifeline Australia: social support or urgent suicide intervention?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34, (4) 471-482.
Weber, R. P. (1990). Basic content analysis (2nd ed.).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Young, R. (1989). Helpful behaviors in the crisis center call.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7, 70–77.